邵帆
昱寒水墨展
2021年5月20日 - 7月17日
麦勒画廊 卢森
新闻稿 – 中文
麦勒画廊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于瑞士卢森举办邵帆(生于1964年,现居住和工作于北京)的个展“昱寒水墨展”。这是继2020年邵帆在荷兰北布拉班特博物馆的个展“在真相与幻象之间”以及2018年在麦勒画廊北京部个展“近作”之后的最新个展。本次展览是邵帆在欧洲的首次水墨展,将展出艺术家对水墨的探索以及如何将书法艺术转换为雕塑创作。
邵帆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的地位非比寻常。他将中国艺术和文化传统与西方当代艺术相融合。邵帆自幼随父母学习绘画,并跟随姥姥学习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源头,邵帆的许多创作中都能看到书法的元素。除了绘画,他的雕塑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午睡》(2019,老榆木,142.5 x 83 x 95 cm)将艺术与设计融合在一起,而书法正是这件作品的源头。1
邵帆出自书香门第,艺术世家。出于怀旧和文人的情怀,邵帆选择了笔名“昱寒”。展览名“昱寒水墨展”试图呈现艺术家的绘画进展——他并没有选择特别表现主义的狂野的手法,而是延续了其一直以来的安静的笔触。
如果和作品《兔肖像-戊戌2》(2018,绢上水墨,300 x 175 cm)或者《黑肖像 No. 5》(2018,宣纸上水墨,150 x 120 cm)相比,会发现新作《以兔之名202黑》(2020,宣纸上水墨,113 x 174 cm)很明显地展示了过去的一年里笔触的变化。如果说邵帆曾经更多使用更为表现主义的长笔触,那么新作则运用了更为纤细的短线条。尽管所有的作品都呈现了层层叠叠晕染开来的状态,但是新作的密度更大——仿佛河流奔涌向大海。
绘画的主题也更为抽象,聚焦于兔唇上从而营造出更明显的紧凑感。相比而言,《石上老猿》(2016,宣纸上水墨,300 x 200 cm)——邵帆的首件将动物绘成纪念碑式的作品描绘了半猿半人的形象。瘦骨嶙峋的手脚仿佛一位智慧的老者。祥和的笑容和专注的凝视之外潜藏着更为直接的密度和紧凑感。
邵帆作品的吸引力不仅是因为其大尺幅,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所描绘的每一个主题似乎都超越了时空。在极致的耐心下,墨汁层叠渲染,笔触和色调深浅不一,刻画了完美居中的静态形象,更像是纪念碑式的石像,而非动物。
对光源的回避、中心视角或者空间感让邵帆刻画的主题仿佛悬浮于空中。然而,某种朦胧徐徐开启,扁平却又深邃。邵帆强调:“当我想展望未来,却总要回到过去。未来和过去处在同一方向,而当下是最薄的一层。”2
作品《兔影》(2018,宣纸上水墨,240 x 160 cm)中出现了新的视觉元素,包括剪影式的轮廓以及对灰色的渲染。兔子仿佛从黑暗中走向光亮。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
曾在《陰翳礼讃》(1933)一书中这样写道:“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3 中国审美和崇尚光亮的西方审美不同,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
邵帆的新作《以兔之名121》(2020,宣纸上水墨,175 x 175 cm)则诠释了这一理念,作品描绘了纪念碑式的兔子端坐于地面,身体被群星环绕。硕大的耳朵微微前倾,明亮的双眸——兔子仿佛在邀请观者走近观看、琢磨。
中轴线是邵帆作品的另一显著特征,这也与天地和合相关。在作品《以兔之名121》(2020)中,然而这种和谐被同样处于中轴线上的兔鼻子的金色凸出刻意打破。因此,鼻子就等同于北极星,左上角的大斗柄在群星中清晰可见。在中国星象中,北极星的位置相对恒定,代表着宇宙中心,众星拱之。
值得一提的是兔子和猿猴并不是多么重要,只是日常之物,只是被刻画成与人同等高度,从而能让观者与其对视,构成平等关系。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认为动物只储存它们所必须的物质,而人类却如此贪婪。
在邵帆看来,正是在这一遍一遍的重复之中,时间被抽离了。邵帆的艺术实践诠释着当代性恰恰是从历史而来,如昼夜更迭,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1. 海因茨·诺贝特·约克斯,“过去的美好”,2014
2. 邵帆,“審老”,2012
3. 谷崎润一郎,《陰翳礼讃》,1977 (1933),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