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帆
2024年6月7日 – 7月27日
麦勒画廊 苏黎世
开幕:
2024年6月7日,星期五,上午11点 – 晚上9点
新闻稿 - 中文
麦勒画廊荣幸地宣布我们将于2024苏黎世艺术周期间推出中国知名艺术家邵帆(1964年生于中国北京)的个展。本次展览将展示邵帆最新创作的不同尺幅的水墨画以及与其水墨齐名的雕塑作品。作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艺术家之一,邵帆在当代艺术领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他的大尺幅宣纸水墨动物肖像深深根植于中国艺术和文化传统。然而他并不拘泥于传统水墨,在他的近期创作中,邵帆的绘画技法实现了新的突破,他将内心世界外化为可视的表达,为其水墨画赋予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深层的哲学思考。
疫情期间,邵帆工作室所在的村庄曾经历一段时间的封锁,于是邵帆终日在画室里作画。时间变得模糊起来,在重复劳作的过程中,时间被无限拉长。特殊的客观环境催生了新的绘画技法的探索和尝试。这种尝试引领他突破中国传统水墨的既有路径与框架,有别于传统艺术规范和视觉经验。
如果说西方油画注重形与色,那么中国传统水墨画则更注重线与墨。在邵帆看来,形与线、墨与色之间的关系值得反复琢磨和思考。油画通常通过渲染和色彩的层叠来表现,而水墨画则侧重于线条的运用,不强调透视和背景,常常会有大量的留白。与油画相比,水墨画的修改余地极为有限,一旦笔墨落于纸上,就难以修改或覆盖。因此,水墨画的创作往往次数有限。以邵帆自2020年初开始创作的“以兔之名”系列为例,在这些作品中,曾经的留白被精细的笔触全然覆盖,展现出他对水墨技法的精湛掌握和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演绎。与传统的宽笔触截然不同,邵帆使用的墨并非简单的灰色水墨混合物,而是采用了一种细致、精巧的技法,淡墨被层层叠加、累积。这种技法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绘画的密度,画面因而深邃又神秘。尽管观众依然能够在画作中分辨出动物的形象,但在与之对视的过程中,此为何物的执念已慢慢消弭,藉由对视,消融对峙,“我们”进入到某种更为深层的共处维度中。邵帆的艺术转变与他的内心紧密相联。他将自己的绘画比作“琢玉”,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时间慢了下来,邵帆也清晰地感知到这一细微的变化。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还展出了两幅艺术家今年创作的小尺幅木板水墨作品——《兔 0624》(2024,木板水墨,33 × 24 cm)和《兔 0524》(2024,木板水墨,18 × 14 cm)。邵帆在这两幅作品中尝试用木板替代传统的宣纸,并使用胶和粉的混合物作为木板的基底。这种做法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如木板上的轻微裂纹,这些纹理让人联想到早期意大利湿壁画的质感。作品的“小”也改变了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当观者面对一只比自己还大的兔子,可能会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压迫感,而面对一只小巧的兔子,则可能会唤起温馨和亲切感,仿佛它是一个可控的空间内可供欣赏和把玩的物件。尺幅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观赏体验和情感共鸣。
邵帆,《兔 0624》,2024,木板水墨,33 x 24 cm
Shao Fan, Rabbit 0624, 2024, ink on board, 33 x 24 cm
作品《虎变》(2023,宣纸上水墨,230 × 164 cm)将老虎的形象与艺术家的想象以及《易经》1 中老虎的象征意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邵帆年幼的时候,亲戚为他讲述了一次狩猎时遭遇豹子的故事。最初,这位亲戚并未看到豹子的全身,只注意到了它那双明亮的眼睛,随后豹子的身体似乎突然从周围的景物中显现出来。这个画面一直萦绕于邵帆心中,并影响了他在画作中对老虎的处理方式。在作品《虎变》中,虎纹起到了一种伪装,它似乎与岩石和树木融为一体。背后的光束投射出的阴影部分遮挡了老虎的身体。这种处理手法捕捉到了一种瞥见和模糊的瞬间,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此外,邵帆在研究《易经》的卦象时,特别注意到代表变化的“革”卦,其表述中以虎为喻,象征着某种庄严而有规律的变化。
与老虎相似,大白菜对于邵帆来说也代表着特殊的记忆和情感——大白菜基本上是中国北方冬季家家户户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它唤起了人们温暖和熟悉的记忆。大白菜的茎叶形态变化多端,赏心悦目。
此次展览中的两件雕塑作品与他的绘画紧密关联,尽管在视觉呈现上有所不同,但在创作过程和内在美学逻辑上却是一致的。《明式须 - 2006,之五》(2006,紫檀,43 × 152 × 12 cm)描绘的是构成绘画作品中兔子的无数笔触中的其中一笔。它的造型让人联想到飘逸的胡须,同时呼应了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经典圈椅的扶手设计。另一件作品《明式脊椎,之四》(2011,巴花梨木,19 × 166 × 6 cm)则与展览中的动物主题相呼应。这两件雕塑都展现出优雅的简洁。明式家具以其简洁的线条和优雅的造型著称,这两件作品采用了明式榫卯结构——精确雕刻的部件无需使用胶水或钉子无缝拼接。
经由时间的沉淀,邵帆的作品展现出一种平静而深远的力量。他的笔墨层次丰富,仿佛在观者周围构建出了一片神秘而迷人的场域。在这个空间里,时间在笔墨间缓缓流动,沿着画家的笔触,我们得以探寻生命的另一维度,绘画本身因而成为一处难以言表的栖息之所。
1《易经》,也称为《周易》或《变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典籍,同时也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被用于占卜,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易经》的核心构成是64个卦,每个卦由六条横线组成,这些横线称为爻。爻可以是连续的线,称为阳爻,也可以是断开的线,称为阴爻。《易经》的文本包括了所有64个可能的卦的名称(卦名)、简短的卦辞(彖辞)以及每个卦的六条爻各自的爻辞。这些爻辞和卦辞用以解释和预测占卜结果。